
第三十六章 初到湾区
当时到美国的国际航班允许免费托运两件行李,每件限重50磅,大约是23公斤,为了省钱,几乎每个留学生都是两个超大行李箱,一年四季的衣服、鞋帽都准备齐全,春夏换季时节到大商场里买羽绒服的清一水是留学生们,也亏得商场看到了这种商机,连袁媛、曹蔓也没能免俗,虽然据说旧金山的冬天不是很冷,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买一套比较保险;听说美国的菜刀都是细长型的,所以很多人还装了中国人习惯的大菜刀,案板、擀面杖;还有人带了几套床单、被罩, 甚至有人带了羽绒被。
飞机是中午时分起飞的,看着轩窗外一直都是艳阳高照,白云在脚下,再往下才是陆地,俩人时不时看向窗外,怎么一直都像是在陆地上飞呢?难道不是要横穿太平洋?大家相互一问,还真没人知道答案,走之前要关心的事情太多,谁还有心去关心航线。不过这一路的艳阳高照还是能想得通的,旧金山在美国西海岸,美国有四个时区,东部的纽约和西部的旧金山还有三个小时时差呢,更别说旧金山跟北京了,这个时候旧金山是夏令时,跟中国有十五个小时的时差,出了夏令时时段,时差就变成十六个小时了。这趟航班到旧金山大约十一个小时,所以基本上这一路越飞脚下的当地时间约提前,十五号下午从北京起飞,十五号上午就能到旧金山,给人一种穿越了时空的感觉。
飞机上机组人员为了帮助大家调时差,也不知道是按照什么地方的时间算的,过一会儿就给大家提供一顿饭,而且后来还要求大家把窗户挡板拉下,弄得机舱里黑乎乎一片,并要求大家保持安静,很多人就趁机睡觉了。他们几个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出国门太激动了,虽然也闭着眼睛,没有谁真的睡了个好觉。
大约飞行了九个多小时之后,空姐把机舱内的灯全部打开,并叫醒大家,提供了一份早餐。早餐之后给大家分发入境报关的表格。上面需要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入美时的轮船、航班信息和入美目的及逗留时间等,还有携带的现金和需要申报通关的东西。大家身上的现金都没有多少,金额在规定线以下,填表也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等下了飞机,随着人流去了提取行李的地方,提了行李再随人流一起过海关。本来以为下了飞机到了美国,应该是到处都是英语了,谁知道到了过海关的地方,竟然能看到华人面孔的工作人员讲着中文在引导人流到不同的队伍排队。
过海关的地方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两种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很多队伍可以排。他们被引导到了非公民的队伍。在经过海关人员的询问之后,几个人顺利过关。
他们五个人去三个不同的学校,施定一去的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这个离机场最远,在机场北边,他打算一鼓作气到学校去,找师兄安排的也是学校附近的临时住所。要去的话,需要先乘坐Bart火车,然后在奥克兰换成Bart另一条线,过了伯克利,到了Richmond站,再换乘另一种火车Capitol Corridor, 就可以到戴维斯分校附近,师兄会估算好时间,到时候到火车站去接他,毕竟推着俩大箱子,实在是不方便。
袁媛是要到伯克利报道的,而其他三人都是要到斯坦福的,伯克利和斯坦福在机场一南一北,去戴维斯倒是会路过伯克利,跟曹蔓、穆林他们就会不同路。穆林想让袁媛先跟他们去斯坦福附近,等熟悉了斯坦福附近,大家再陪她去熟悉伯克利,所以他们四个人的目的地是斯坦福。
几个人也不想太麻烦师兄师姐们,尤其是四个人八个大行李箱,让师兄一个人开车过来接也不可能,所以事先也跟师兄约好,到离斯坦福最近的火车站去接他们,到时候会有四个住在附近有车的师兄师姐一起过来接他们,主要不是接人,是来接行李。
其实说起来,去伯克利的交通最方便,从机场出来,坐Bart,换乘两次就到了,可架不住四个人中有三个人都是去斯坦福的,所以他们就选择了临时住在斯坦福附近。从机场去斯坦福,不仅要坐Bart火车,还要改乘一段Caltrain,在Palo Alto下车。
五个人晕头晕脑在飞机场的Bart站买了票,乘上各自的火车,一南一北分头而去。换乘的时候还要推着重重的行李箱上下楼梯,真是考验人的体力和耐力。
等他们下了Caltrain,出了站门的时候,已经满头大汗了,好在旧金山的天气没有北京那么酷热,否则他们估计都要中暑晕倒了。
好在师兄师姐们已经等在火车站门口,举着写有名字的大纸箱裁成的牌子,他乡遇亲人啊,差一点就执手相看泪眼了,虽然大家是第一次见面。
好在几个人找的临时住处不是很远,一个华人人家的两个房间,穆林和戚孔胜一间,袁媛和曹蔓一间,这样能省不少钱。他们很快就到了,也很快就安顿了下来。大学附近很多提供租住的家庭,一般都是开学后入住的,暑假刚好空出来,他们开学后也是准备住在学校提供的学生公寓的,在这里也是住到新生入学的日子,屋主已经找到开学后的租户,租房没有时间上的冲突,住半个月左右,租金也比较便宜。不过这个价格是美元,几个人还是习惯换算成人民币,所以乘以当时的利率8.3之后,掏钱掏得肉疼。
将他们安顿下来之后,师兄师姐们就告辞了。这要是在中国,肯定会请师兄们吃一顿的,可惜现在自己还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咋办好呢,更别说请吃饭了。好在师兄师姐们很理解,把自己的电话留下来,让他们有问题随时联系,好在这里的住家都提供有线电话,包含在租金里,也不是很贵,方便不少。
他们住的地方离学校不远,华人房主也很热心,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信息,这样他们也不用事事打电话问师兄师姐们了。
几个人在麦当劳打发了午餐之后,先是跑到图书馆用了一下电脑,给各自的导师发了Email,报了平安到达的消息,也给国内的朋友发了Email,托朋友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一下平安。那会儿手机的普及率还不高,互联网也刚刚发热,哪儿像现在,一个微信发过去,家人立马就收到了。
很快他们就收到了教授的回信,快开学了,教授们已经回到办公室准备新学年的课程和工作。曹蔓的教授更是迫不及待想见见真人,所以约她当天下午3点办公室见。穆林和戚孔胜的教授也表示明天中午有空,可以见他们。跟教授们约好之后,几个人又逛了逛校园,熟悉一下环境。
斯坦福校区不小,他们从访客中心拿了几份校园地图,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先后找到了计算机系系馆,是一个刚投入使用两年的新楼,以比尔盖茨命名,“威廉姆盖茨楼”,据工作人员讲是因为盖茨为此楼的建造捐了600万,盖茨楼东边就是生物科学馆,曹蔓的系馆,向南方向隔了一排建筑就是物理和天体物理系系馆、戚孔胜的系馆,看来将来大家的实验室都不会太远,说不定还可以一起吃午饭呢。
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曹蔓到生物科学馆见导师,其他几个人接着去其他地方转转,约好一个小时后回来碰头。
曹蔓按照导师给的房间号码,找到了地方,门口挂着教授的名牌呢,肯定没错。敲了敲门,一个和蔼可亲的五十岁左右的高个子白人开了门,看到曹蔓明显一愣: “Are you Man?”
曹蔓在斯坦福的网站上看到过导师的照片,“Good afternoon, Professor Schmidt, yes, I am Man Cao.”
“Glad to see you, come in, please.”
来给曹蔓开门的正是曹蔓的导师基恩斯.施密特教授(Jens Schmidt)。不过让施密特教授吃惊的是曹蔓竟然是一位女生,倒不是施密特教授歧视女生,而是曹蔓的名字Man本身在英文里是男人的意思,而且有着跟中国人打交道经验的施密特教授知道中国人对英文里的性别区分总会犯错误,She/He不分,Her/His经常混用。这次看到推荐教授的Email写了She,还以为是写错了,谁知道是自己弄错了。
施密特教授想起他的另一位中国来的研究生,Wanda He(何万达),看到名字他以为是女生,毕竟Wanda在美国是女孩子们常用的名字,一见面,施密特教授也是吃了一惊,这位何同学明明是一堂堂男子汉!可是何同学一开口介绍自己,施密特教授又糊涂了,他讲自己叫Wanda Her,教授纳闷,明明是He(他),为什么说是Her(她)呢,Wanda也是女生名字,教授顿觉自己要风中凌乱了。
现在明明期待一个Man(男人),却来了一个眉清目秀小美女,中国人的世界,真是神秘莫测啊。施密特教授想自己是不是该学习一下中文了解一下中国了,否则自己学生的中文名字都要把他搞疯了。
不过施密特教授毕竟见识广定力足,只是惊诧了一下而已。他关心了一下曹蔓的家庭、旅程和安排,听到曹蔓说学校宿舍已经安排好了,而且开学前的这十来天也已经安排好了,就放下了心,让她趁着没开学,多在附近转转,了解一下生活环境,了解一下湾区,别忘了参加新生活动,等在学校安顿下之后他们再讨论助研的事情。
曹蔓很喜欢自己这个讲话幽默风趣的新教授,俩人又讨论了一会儿时间安排,差不多一个小时过去了,刚好有人找施密特教授,曹蔓就趁机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