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生家庭
我们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家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立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许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个人的一生幸福。
原生家庭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占主要位置。原生家庭指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最大、最长久。
性格的形成
父母的性格比较温和的话,孩子的性格一般也比较温和。但父母有很鲜明性格的时候,孩子的性格就会出现极端,极端像父母,或者父母性格的另一面。像父母是因为孩子认同了父母,不像父母的说明孩子不认同父母,想做出改变,就像天平的两边,温和的是天平的中间,如果父母站一边的话,孩子想改变,就会学着站到天平的另一边,这样才能维持平衡,但这也造就了他们纠枉过正的另一种性格。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受父母兄弟姐妹的影响,言传身教和互动都慢慢养成了我们如今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对家庭的重视,对学业、事业的重视,做人的标准等。
例子
例一
父亲是个商人,勤快、节俭、善良、宽容,凡事让着母亲,父亲常说母亲给自己生了3个儿子,力了大功。母亲比父亲小十岁,母亲爱整洁、细心、精干。他们的儿子常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和周围人相处融洽,对家人很尊重,特别是对妻子体贴入微。对孩子有耐心,不会乱发脾气及打骂孩子,凡事愿意自己悄悄地做,不愿指派别人干,人际关系好。
例二
父亲是旧军队的军医,母亲是家庭妇女。父亲是个大男子主义,对老婆、孩子经常训斥甚至打骂,大家都很怕他。他们的大女儿在家里也常训斥、打骂弟弟妹妹,成年后对孩子常发脾气,经常命令孩子做事;家里的事必须按她的意思办,听到反对的话就大动肝火,刻意树立自己在家中的权威。不尊重别人,办事武断,与家人关系较紧张。
从上面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孩子的身上都受到了父母的重大影响,并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人们在未成年前,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依赖别人,认知发展也不完善,处于生存的本能,都会主动适应周围的环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认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无意识到带到了自己成年后的生活中,并且自己还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没有深入的发掘,大多数人尚不能意识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哪些好的影响和不良影响。
什么事情影响大
到底是你记得的事情对你的人生影响比较大呢,还是你不记得的事情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的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又分手。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当夫妻两人的内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夫妻关系,很像两个恋人要在一个完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跳一支很难的探戈舞。若要能共谱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们必须学习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潜意识中为爱点燃一盏灯。
家庭中父母的关系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个观点,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争吵,父母间相互敌意、贬低对方,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怀疑、困惑等消极情绪,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如何避免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为人父母者要牢记,千万不要把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带到现在的家庭,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这个问题得到普遍重视,比如这篇英文文章就介绍一个四步法给大家。
第一步:正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Explore Your Past)
这个过程不是让我们去谴责谁质问谁,而是找到我们当时的恐惧/害怕/伤心/失望,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小时候为了避免伤害,自动地选择了逃避与压抑,如果我们不正视它不让它释放出来,它会像一个心魔一样时不时出来咬一口。
1. 你从小最需要的,而最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么?
2. 你从小常常有的一些负面情绪是什么?
3. 你在哪一方面特别有情感过敏?你的“内在誓言”,或你的一个强烈的经验感受,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是什么?
只有正视它,把它找出来,让他从我们的内心深处钻出来,我们才不会再受它的影响。
第二步:分析一下它对自己今天生活的影响(Connect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其实原生家庭对我们如今生活的影响方方面面,有时候我们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是原生家庭不同而造成的。
不要划“等号”
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我们要认同并提醒自己别人的规则与自己的不同。如果认为两者是一样的,划上等号,会造成大误会。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非常受伤,以致哭泣。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早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
但是,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
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
从与配偶的不同之处看
我们如何去看自己的原生家庭对现今生活的影响?就是要通过跟配偶的观念不同,习惯不同,等各个不同之处去看。了解配偶的行为习惯,反思自己的与之相对应的行为习惯。俩人契合吗?不一样的话,需要有人改变吗?为什么我/配偶需要改变?要求改变的需求是不是合理?
第三步:改变自己内心已扎根的信念(Challenge Internalized Beliefs)
原生家庭在我们的心里埋下的是一颗颗种子,随着我们的长大,这些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了我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和依靠。如果承认原生家庭有问题的话,也就是说这些种子长出来的树是有问题的,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信念,就好比要把心中长大的那棵树砍掉。很难!但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我们必须亡羊补牢,一旦意识到错误,必须立马行动。
第四步:学习新技能(Learn New Skills)
如何砍断心中的那棵不健康的大树,我们需要利斧,绳索等工具。我们需要去学习如何面对及控制我们心中的这些恐惧/害怕/伤心/失望等等不良情绪,需要知道新的谈话处事方法。
切断过去,为孩子创建健康的原生家庭
一、尊重和信任。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与孩子之间)是互相尊重、信任的关系。家庭中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大家都有发言权,大家都尊重和认同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无权决定别人应该做什么,大家要彼此信任,有问题当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不刻意树立某个人的权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尊严,也会自觉维护别人的自尊。
二、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个人要为自己做的事负责,不推卸、逃避责任,敢于自己承担责任。二是不为别人做的事情承担责任,尤其是为配偶和子女。这样做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实际上对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大有益处,会促进配偶和子女的独立成长和自我完善。
三、宽容的心态。宽容是种美德。世间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观念,更何况是在家庭中,家里是情多理少的地方,所以说如果不是什么原则性、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太多),就没有必要非要挣出孰是孰非。听说,有的夫妻为挤牙膏是从上面挤还是从下面挤吵得不亦乐乎。听者可笑吧,可您想过没有,有多少夫妻吵架不是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呢!日积月累,许多小事就逐步发展成为夫妻关系紧张的死结,严重影响到婚姻的质量。
四、论事不论人。就算您再宽容也会与别人发生矛盾,除非您是泥人可以随便捏。怎么办?原则有二,一是不怕,不逃避,勇敢面对;二是就事论事。比如和家人在某事上有意见,那好咱们就在此时、此地解决,不要带着个人情绪和成见,别老想以前他(她)犯过什么错,现在又如何如何……,因为那样只会是激化矛盾,使冲突加剧,不利于解决问题。我认为应本着开放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才会对别人的看法不固守僵化,才能做到论事不论人。
五、真心赞赏别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人欣赏、接纳,善于称赞、表扬别人的人,是受欢迎的人。尤其是发自真心的赞赏,在给别人带去快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融洽的人际氛围。
六、善于表达自己。要学会清楚明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要让别人去猜测、揣摩你的意思。只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别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持你。在家庭里,要注重培养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家庭的人际沟通,更有助于培养家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七、真实的自我。其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二是从内心深处接纳真实的、现实中的我。接受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人。不要为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因为那样做的结果会压抑自己的本性,长久下去会感到迷失自我,势必影响心理健康。顺便说一句,也不要刻意去改变别人,那是劳而无功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别人。
八、每个家庭成员要树立自我完善的观念。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孩子。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地、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熟、壮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它值得我们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特别是如何避免我们的孩子继续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原生家庭的影响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孩子的一生幸福,如果我们的原生家庭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伤痛,那么请为我们的未来—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原生家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