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博士-如何做父母讲座笔记(3)

美国大学生现状

现在进入美国排名靠前的好大学的门槛越来越高了,大学招生部门想招到资质优异的学生,学生们想进入名牌大学,而且大学里对亚裔孩子更加挑剔,造成孩子们上越来越多的补习班,高中就上越来越多的大学预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lass)。很多家长为了提高好大学命中率,花大价钱包装孩子。可是很多孩子离开家去了大学之后,失去了父母的情感指导,失去了外包装,选择了父母为他们选择的专业,并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而很多父母在孩子们在身边的时候,抓学习推才艺,觉得把孩子送进常青藤学校就是把他们送上了康庄大道,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自身的兴趣爱好,而且父母容易用结果(上好大学/找高薪工作)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决定,容易剪断孩子们的天使般的翅膀—好奇心(curiosity)/想象力(imagination)/创造力(creativity),让孩子们天天忙碌于功课和才艺活动之间,没有独处和自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没有独自疗伤的时间段。容易造成易碎的玻璃大学生,他们展现两个特质:

  • 脆弱(crispy),容易枯竭(burn out)
  • 茶壶(teapot),容易摔碎(break down)

大约40%的理工科(STEM)学生不能完成学业,加上转科的学生,这个数据高达60%。

中国人喜欢以学校名气排名和专业及工作单位来判断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看到高中毕业生及其父母喜欢问:有没有被录取啊?被哪所大学录取了?什么专业?有没有奖学金?一系列的问题,在自己心里评价一番,然后做出恭喜或者安慰的姿态来。这种做法会很让人反感,所以廖冰博士建议,下次别问人家结果,就祝贺人家孩子高中毕业了事。

题外话:我也特别不喜欢打听别人的私事,觉得别人如果想说肯定会告诉我,如果不想说,咱为何要问出来让别人为难呢。反过来我也特别不喜欢别人问我一年拿多少工资啊,有没有奖金呐,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就问你家几个孩子啊,多大了,男孩女孩,叫啥名字?感觉遇到查户口的了,不过好多中国来探亲的父母比较容易如此热情,让人难以招架。

什么叫成功,有钱就成功吗?80%的富人感觉自己不幸福。

中国父母喜欢往最坏处考虑(slippery slope),这种做法非常可怕。

比如孩子做数学考试,错了2分。家长可能会如此教育孩子:知道错哪里了吗?是不会啊还是粗心啊?(粗心)你知道粗心有多可怕吗?当桥梁建筑师算错了,桥会塌,会死人的,你会坐牢的,死人亲属会恨死你的!

再比如:你怎么又在玩游戏?天天就知道玩游戏。(我作业已经做完了)那你不会用这个时间多读读书,多做做练习题,玩游戏能教给你啥?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玩游戏上瘾的话,你到时候根本就考不上大学,将来你靠什么养活自己?就会像那些流浪汉一样流浪街头,晚上睡在桥底下!

你真心觉得错了一道题有这么严重吗?玩会儿游戏孩子将来就会住桥底下吗?那你为啥要这么吓唬孩子,不怕把他吓傻了?孩子大了还会相信你说的话吗?

很多孩子在高中是如此全身心的拼学习拼才艺拼社会工作,反而没有时间去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当压力积攒到一定程度后,一件小事就可能造成孩子的土崩瓦解(breakdown)。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考虑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不能舍本逐末。每个家庭有自己的考量,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做出判断,而不是简单拷贝别家的情况。

有的家长喜欢拷贝邻居家”成功“孩子的做法,邻居A家孩子两项活动,邻居B家三项活动,那我们家就来五项吧,都试试,说不定东方不亮西方亮,不定哪个就行了。有这种想法的父母需要认真考虑一下自己孩子的承受能力,不要早早地折了孩子的天使之翼。

孩子的内动力(motivation)

我们来讨论这本书推荐的理念:

作者还有一个视频讨论这本书:

其实也是一个培养孩子IQ的过程。作者认为以下一些特质(character)能预示孩子的成功。

1. 坚毅(Grit):指孩子碶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爱好。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现代社会是一个喜欢外向性格人的社会,所以会推动自己的内向孩子去参加一些她们不喜欢的活动,来让他们显得更外向一些,可是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内向性格的人,我们要保护孩子的这种性格。

有坚毅性格的孩子想方设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挡都挡不住。

例子一:孩子从小喜欢摆弄汽车,在妈妈的支持下,去了一个技校一样的学校,表现优异,被BMW录用,派往美国,后派往中国,负责整个西南地区的业务。没大学经历,能算失败吗?

例子二:上大学前一定要去参军,父母反对无效,当了卫生兵,回来选择了medical school,作为退伍军人比很多学习好的孩子的机会更多。

例子三:在父母的干预下,上了UCLA的Engineer专业,两年后退学去了一所厨师技校,最后师从一位名厨,现在纽约高级饭店做大厨。也没有拿到大学学位证。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孩子不上大学就是死路一条,他如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那就好好发展好了。一个方面有激情,就会激发他的其他方面的天分的发展。

我们做父母的有时候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厢情愿。有个笑话,说有两个经济学研究生甲和乙,二人在路上走,发现一坨狗屎。甲对乙说:你把它吃了,我给你5000万。乙一听,这么容易就赚5000万,臭就臭点吧,大不了拿了钱去洗胃,于是就把屎吃了。

二人继续走,心里都有点不平衡,甲白白损失了5000万,什么也没捞着。乙虽说赚了5000万,但是吃了坨屎心里也堵得慌。

这时又发现一坨屎,还热乎的,乙终于找到了平衡,对甲说:你把它吃了,我也给你5000万。甲一想损失的5000万能赚回来,吃坨屎算什么,乙不是也吃了吗?于是也把屎吃了。按理说这下二人该平衡了,但是他们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两个人的资本一点也没有增加,反而一人吃了一坨屎。于是就去找教授,教授听了他们的诉说,激动得潸然泪下:同学们,你们应该高兴啊,你们仅仅吃了两坨屎,就为咱们国家贡献了1个亿的GDP啊!

有时候我们强行想改变孩子的做法就像这两个研究生,兜了一大圈,其实啥变化没有,除了大家都白白浪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

当孩子大了的时候,只要不是生命攸关的决定,我们还是留给孩子自己去决定吧。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给孩子找各条道路上的信息,可能的后果,让孩子自己去选,自己去承受后果。前路是未知的,所以你的选择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2. 好奇心是通往成功的铺路石(curiosity leads to future success)

孩子的好奇心一定要鼓励。如果我们觉得不放心的话,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套A/B计划。

A计划就是他的好奇心指引的方向。B计划是我们帮他做的保底计划,A计划失败的话,还可以接着去执行B计划。

有时候为了让孩子在学校里拿A+,我们让孩子假期里预习,上课学习,考试前复习,一遍遍重复学习,很可能会毁掉孩子的好奇心。所以是让孩子拿个A或者B+,而去扩展他的学习空间呢,还是让他在固定的空间里一遍遍转圈?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共同努力列出行动单子,让孩子做出选择。

3. 自制力(self-control)

自制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如果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话,将来离开父母的监控,很可能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很早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讨论–>制定计划  –>让孩子自主执行。(negotiate->deal->follow).

现代教育系统,更适合女孩子一些,因为男孩子天生坐不住,多动。

还有一本讨论女孩子问题的。

有的时候,孩子精疲力竭(melt down)的经历造成的伤害很大,容易变成器质性忧郁症。有以下一些性格特征的人容易得忧郁症:简单,敏感,自责,自尊,自省,自罪,固执,要强,好胜,求全,习惯于克己,内疚。

题外话:我突然发现自己有很多这里列出来的性格特性,有一段时间真的很差,好像就处于melt down的情况下,又没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与指导,真的是处于忧郁症的边缘,好在自己走出来了,庆幸一下。也告诫一下家里有情绪”不正常“的家人时,一定要先有同理心,理解体谅一下,而不是非常理智地武端地告诉他怎么做。

4. 社会商(social intelligence)

  • 人要有同理心(empathy)。
  • 谈判的能力(negotiation)。

同理心人人都需要。我们经常觉得配偶对自己太挑剔,”我已经做了这么多,你还不满意,你究竟要咋样?“ 其实孩子们跟这个时候的我们的感觉非常一致。他们也会说:”我已经很努力了,你们还不满意,你们究竟要咋样?”

你希望配偶对自己宽容一些,那自己就先对孩子宽容一些吧。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就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呢?父母经常会说:”我这么要求你,都是为了你好。” 如果配偶也这么回答你,你会相信他/她也是为了你好吗?

5. 动力(zest)

人只有有了动力,才会主动去达到目标。为了健康我们坚持锻炼身体,为了财富和幸福生活,我们不住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些很优秀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接触到了世界的黑暗面,他可能会觉得突然失去了动力:学习好又怎样?大学毕业又怎么样?当了比尔盖茨也只能拯救一部分非洲妇女儿童,这个世界已经满目疮痍,无可救药,早一天结束跟晚一天完蛋也没啥区别,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天天活着这么累,早死早超生算了。

亚裔父母总是把孩子保护地很好,争取让孩子们远离一些危险因素:

  • LGBT (同性恋,双性恋,变性人)
  • 毒品

但是我们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觉得看心理医生的人都是有心理疾病,神经病。其实亚裔学生压力这么大,课业那么重,时间排得那么满,更应该定期去看心理医生,就像体检一样,来个心理定期体检。不过鉴于亚裔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寻求那些对亚洲国家有所了解的心理医生,否则人家肯定以为我们虐待小孩。否则,怎么会让一个5岁小孩就去“苦闷”(Kumon,一个培训机构)?

说起培训风,应该是从中国挂到了“加州国”,又从加州吹向了东海岸。提起虎妈式的教育方式,人家虎妈家还有一个以色列爸爸当润滑剂,而在一般中国家庭,却是爸爸妈妈全上阵的男女混合双打。很多孩子就这样被无情地剪断了天使翅膀,塞进了教育体系这个小笼子里,能装进去又能怎样?出来后孩子就失去了飞翔的力量。

很多选择自杀的学生就是没了活下去的动力。

6. 乐观和自信(optimism,confidence)

我们经常觉得内向的小孩不够自信,所以他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公共场合讲话。这其实不完全正确,他只是内向,不喜欢主动表现而已。很多内向小孩在被提问到的时候,表现很好。

很多孩子在有内动力(internal motivation)的时候,他是不需要父母的金钱或其他奖励机制的,这反而会把他的爱好与激情庸俗化。

心理学认为,人都有两种脑力(mindset):

固定不变的(fix mindset):比如聪明,快速回答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要去表扬,否则会给孩子一个假象:越是看起来不费力就能回答问题,父母越喜欢。孩子就会假装学习轻松。

成长变化的(growing mindset):通过努力,通过不断练习,可以提高或者扩大的。我们表扬,就会鼓励孩子不住努力。

有的家长很早想速成培养孩子的领导力(leadership)。leadership取决于我们的影响力(influence),而我们的影响力是需要我们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感知跟着年龄会增大,而我们的影响力也会通过我们掌控的东西和影响周围的朋友等而扩大,有的人有着远大的理想,Circle of Concern就很大,他想扩大他的Circle of Influence,就必须扩大他的Circle of Control. 有些人没有远大的理想,跟周围的人和平相处就好,他的所有的circle就小,没动力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circles

建议大家去看这本书:

或者这本给青少年的书:

(妈妈咪呀,廖冰博士真能讲,还有一节课的内容,待续。)

廖冰博士讲了三堂课,我做了四篇笔记,有朋友跟我抱怨不容易看到其他笔记的链接,所以我把链接放在每篇结尾,方便大家: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1)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2)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3)
廖冰博士讲座笔记(4)